-
-
-
公众号 -
我们 -
一、运行管理通用要求
1.1 人员管理
• 运行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须经培训合格,持证上岗,并定期接受复训;
• 岗位人员应熟练掌握工艺流程、设备性能及技术参数,建立岗位责任制。
1.2 操作规范
• 各岗位应配置工艺流程图、设备操作规程及安全警示标识;
• 执行定时巡检制度,记录设备运行参数及工艺指标,数据误差≤±5%;
• 发现异常工况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,2小时内完成故障上报。
1.3 设备维护
• 建立三级保养制度:日常巡检(每日)、定期维护(每周/月)、专项检修(年度);
• 重点检查项目:
机械密封泄漏量≤3ml/h,润滑油位保持1/2-2/3视窗;
电气控制柜温升≤40℃,绝缘电阻≥0.5MΩ;
钢丝绳磨损量>10%或单股断裂立即更换。
二、核心工艺单元操作规程
2.1 预处理系统操作规程
① pH调节池:
▷ 启动原水泵向pH调节池进水,同步开启进气阀维持搅拌状态;
▷ 启动硫酸亚铁泵及PAM加药泵,通过回流阀调节药剂投加量;
▷ 每2小时巡检一次絮体形态,当絮体粒径<2mm时增加PAM投加量。
② 加压溶气气浮:
▷ 溶气罐注水至有效容积50%以上,通入压缩空气混合10分钟;
▷ 当溶气水呈乳白色且压力表显示0.3-0.4MPa时视为合格;
▷ 浮渣厚度达50-100mm时启动刮渣机,集渣槽液位达80%时进行冲洗。
2.2 生化处理系统操作规程
① 曝气池:
▷ 通过阀门调节控制曝气量,维持溶解氧浓度2.0±0.2mg/L;
▷ 污泥沉降比(SV30)控制在20%-30%,污泥龄8-15d;
▷ 泡沫异常时启动消泡剂投加系统,投加量≤5ppm。
② 二沉池:
▷ 表面负荷≤1.0m³/(m²·h),泥位控制在池深的1/3-1/2;
▷ 剩余污泥排放量按公式Qr=(X-Xr)V/Xt计算,污泥含水率≤99.2%。
2.3 深度处理系统操作规程
① 过滤单元:
▷ 滤料层截污量达8kg/m³时启动气水联合反冲洗;
▷ 反冲洗程序:关闭进出水阀→启动反冲泵(12L/(s·m²))→气冲(15L/(s·m²))→水冲(12min)。
② 二次反应池:
▷ 当液位差<5cm时启动提升泵,空气管保持常开状态。
2.4 污泥处理系统操作规程
① 污泥浓缩池:
▷ 浓缩时间≥12h,出泥含水率控制在95-97%;
▷ 每周检测污泥比阻,控制值<1.0×10¹³m/kg。
② 污泥脱水:
▷ 投加PAC/PAM前进行烧杯试验确定最佳投加;
▷ 滤布冲洗压力≥0.6MPa,冲洗周期≤4h。
2.5 辅助系统操作规程
① 鼓风机房
▷ 风机运行参数:风压49-59kPa,油温≤65℃;
▷ 每班检查冷却系统,水流量≥1.5m³/h。
② 冷却塔
▷ 中和池水温>30℃时启动冷却系统;
▷ 补水阀开度根据受水桶液位标记自动调节。
2.6 药剂配制规范
▷ 干粉药剂(FeSO4/PAC配制):先注水至罐体1/2,启动搅拌器后缓慢投加药剂;
▷ 液态药剂(H2SO4/NaOH):先注水至罐体1/2,再通过计量泵注入药剂。
2.7 异常工况处置
① 沉淀池出水悬浮物超标:
▷ 检查进水负荷,SV30>30%时启动应急排泥;
▷ 投加0.5ppm聚丙烯酰胺强化絮凝。
② 污泥膨胀应对
▷ 丝状菌膨胀:投加0.1ppm氯片,控制污泥负荷0.1-0.2kgBOD5/(kgMLSS·d);
▷ 非丝状菌膨胀:增加排泥量,控制SVI<150mL/g。
③ 泡沫危机处理:
▷ 褐色泡沫:投加5ppm次氯酸钠;
▷ 白色泡沫:启动消泡剂自动投加系统。
三、安全与应急管理
3.1 安全防护
▷ 高危作业执行"断电-挂牌-上锁"三重防护制度;
▷ 构筑物顶部设置1.2m高防护栏杆,配备救生圈、安全带等应急装备;
▷ 涉电作业必须穿戴绝缘靴、绝缘手套等二级防护装备。
3.2 应急处置
① 制定专项应急预案:
停电事故:45分钟内启动备用电源;
污泥膨胀:投加0.5ppm聚丙烯酰胺;
泡沫危机:启动消泡剂应急投加系统。
四、监测与记录
4.1 检测要求
每日检测项目:pH、DO、MLSS、SV30
每周检测项目:COD、BOD5、SS、NH3-N、TP
每月检测项目:污泥浓度、比阻、镜检分析
4.2 记录管理
运行记录保存≥3年,关键参数建立电子台账;
异常工况记录需包含:发生时间、现象描述、处置措施、验证结果。